English

西部开发形势下中国民族医药发展的五大战略

2000-11-13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藏医院院长 黄福开 我有话说

中国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一直对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面临中国加入WTO,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现代医学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等新形势下,民族医药工作如何从战略高度上统观全局,把握重点,理顺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

民族医药是一个产业群概念,它同时跨跃多个产业部门。我们依据四次产业分类方法,将民族医药划分为四大门类:

第一产业部门: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驯养业。

第二产业部门:民族药及保健产品的制造工业。

第三产业部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服务行业:医疗、旅游、商贸等。

第四产业部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知识产业:科研、教育、信息产业、新闻出版等,它们同属于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

根据这一划分方法,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应注重以下三个要点:

1.全面理解,综合指导,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产业的理解多局限在赢利性行业,尤其是近年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众多新兴产业的兴起,民族医药产业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主要表现为:①原来未形成规模经营的药材采、种、养行业的地位得以提升,并成为整个产业群的资源基础部门;②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事业单位的医疗、科研、教育、传播等部门必须走向市场,按其性质分属第三、第四产业;③民族医药行业系统内的信息产业如医疗软件、藏医药网站运营等属新兴产业,划入第四产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全面理解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内涵,加以综合指导,统筹思考,以促进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2.发挥资源优势,树立支柱产业观念。民族医药是西部地区的重要资源,它既包括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也包括各族人民积累的卫生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机结合,使民族医药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族药制药工业的经济增长势头已十分突出。从长远角度来看,民族医药与西部其他如矿产、电力等资源优势行业相比,具有投资规模小,回收资金快,科技附加值高,破坏环境程度小或无,便于综合开发等优点,发展成为西部支柱产业是必然的。

3.结合各地实际,抓好龙头产业部门。从民族医药工作全局来看,民族药工业是支柱性产业。但各地应避免民族药厂一哄而上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一个地区而言,不宜强调一定要建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医药产业体系,应不求全面只求特色,各地在重点抓好本地区龙头产业部门的同时,带动和搞活整个民族医药市场。

二、民族医药的卫生扶贫战略

西部地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尚未达到温饱水平。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线长且不发达,卫生基础薄弱,开展医疗服务的摊点多、难度大,尤其是现代医疗器械及药品价格偏高,技术更新快,这就大大增加了卫生扶贫的成本,降低了扶贫效能。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应把民族医药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优势在于:

1.西部地区多属于民族聚居区,当地人民对本地区、本民族的医疗方法拥有广泛的心理认同,乐于接受。

2.民族医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具有简便灵验的特点。

3.民族医疗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4.民族医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各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民族医生,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医疗技能,对本地区群众的卫生状况及疾病特点也都有全面了解,是民族地区初级卫生扶贫网的主力军。

5.民族医疗能满足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适用于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而且具有预防、康复、治疗、养生等多元化功能,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

因此,把民族医药作为西部地区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民族医药的人才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西部与东部人才严重失衡,其中民族医药人才更加缺乏。总体来说,发展民族医药的人才症结主要表现为:①许多老民族医受语言及从业资格限制后继乏人;②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③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④现代化管理型人才奇缺;⑤用人观念陈旧,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有利环境。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民族医药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其中包括:

1.继续发展民族医药教育,切实执行316计划,即30个重点建设的医教研机构和100名民族医药的学科带头人计划。就目前而言,其工作重点包括:老民族医的传、帮、带;青年民族医的全面培养;发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鼓励民办教育和师带徒形式。

2.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前者指引进东部优秀人才,包括对口支援、长期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后者指西部人才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接受继续教育、开设专家门诊等形式。在“请进来”的人才中,应以生物、理化、经营等现代学科人才为重点;在“走出去”的人才中,不仅要鼓励青年骨干到东部学习和工作,还要安排有真才实学的民族医专家到东部地区讲学和开诊。

3.以重点项目促进研制开发,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过去20年是中国新药研发最为活跃的时期,而综合技术进步却持续衰落,原因就在于每个新药的出现都诱发了一批模仿者。因此,知识产权若无法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转化,就无法激励人才与企业的继续创新。而重视对民族医药的开发及二次开发,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符合当前“天然药物”的消费潮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民族医药的环保战略

为了避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央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要求走开发与环保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由于民族药材直接取自自然,涉及动物、植物与矿物,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民族医药各产业部门必须实施环保战略。

1.开展药材资源调查,做好统筹规划。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药物资源的开发具有零星、分散、盲目的特点,许多珍贵药材已出现利用一片消失一片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也已出现资源耗竭、产量大量下降的现象。因此各地应集中力量,着手对本地区的药材资源生长情况、每年可开采量及实际用材量开展系统调查,为民族医药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药材资源的统一规划,搞好撒种补播、轮采轮挖工作,把人工栽培与天然种植、人工驯养与天然放养有机结合,为整个民族医药产业提供活水之源。

2.以开发促环保,实施综合治理。从民族药材中选择适宜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并兼顾经济效益和药物效能,是一条改变西部荒山滩的积极途径。其中,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是这一工作的关键。以种植基地为依托,可以有效地把科研、生产、教学、旅游等多种产业维系起来,同时也可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力,为发展当地经济提供新契机。

3.开展环保营销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时尚。民族药材一般具有自然生长、无污染、活性成份高等特点,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因此,民族医药的营销战略中一定要打出环保牌,并围绕药材的纯天然品质作好文章,由此进一步扩展到特色旅游、医疗等相关行业。

五、民族医药的文化战略

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据此,提出把民族医药工作当作我国的重要文化战略来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及政治稳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与现代科学结合,拓展生命科学文化。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古老的生命科学文化,为了振兴这种古老的生命科学文化,我们必须将民族医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主要包括:①现代医学与民族医学在临床中的结合研究;②把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与民族新药的开发相结合;③民族医药的传播手段现代化,如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及设立专门的民族医药网站。

2.紧跟时代步伐,振兴民族文化。每一种民族医药流派,都深深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并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发展民族医药,振兴民族文化,必然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稳定。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扩建北京藏医院,拟把该院建设成为以藏医为主,多民族医为一体,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结合的国家级民族医院,这是我国政府保护民族医药,发展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

当前,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每一个领域。伴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中国民族医药正处在新世纪的起点,各个产业部门,各行业人士都应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充分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实现民族医药产业的跨跃发展,使这一民族瑰宝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放射出现代之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